《為什麼他們總是看不見你看見的事》
這幾個月藉由專案重操舊業重返職場,大量接觸20多歲的年輕族群,跟他們一起工作「很有感」,必須不斷調整原本的預設情境,否則隨時都可能有「驚喜」等著我。
其實我遇到的這群年輕人,本質善良也算認真耐勞,然而工作品質上卻經常有落差,一段時間觀察後發現他們最常說的是:
「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....」
「因為我以為是這樣....」
「我不知道這樣不可以....」
「我以為這樣就可以了....」
「我沒注意到這些,我沒想那麼多....」
同樣的情境換到教養生活裡一樣適用;孩子總是粗心大意、丟三落四,或者白目隨興、敷衍了事....。這些我們給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評價,一旦更換到職場上,就是小錯不斷、無法「一次到位」。這樣當然會加班,耗在內部修改往返,主管部屬同感挫折一樣心累。
身為主管的我,當然先自我檢討一番,是否交辦事項不夠清楚、資訊說明是否不夠完整?又或者是工作內容與經驗值不搭配?然而隔了一段時間,我發現根本的問題在於:他們「如何思考」一件事。
不知道如何思考,或是根本沒有思考的習慣,就只能憑著僅有的經驗判斷,甚至是直覺行事,那麼結果當然慘不忍睹。如果不先思考,那麼只要是任何沒做過的事情,幾乎會一蹋糊塗毫無頭緒,也因此容易受限於舒適圈內,只願意重複做類似的事情,限制了自己的成長範圍。
那麼如何讓他們開始思考呢?思考要怎麼「教」呢?
不論這個「他」是我的孩子或是同事,只要是相同的問題,用對的方法都應該一樣有用。我將這幾年如何用對話培養孩子思辨能力的方法,開始試用在同事之間,一周一個問句、一周一個金句,讓他們有意識地做事之前回顧這些問句或金句,神奇的是他們交上來的東西,漸漸有了準度,節省時間也成就感大增,創造正向循環。
什麼問句呢?初階的問題例如:
「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?」
「為什麼我要這麼做?」
什麼金句?例如:
「先做最不想做的事」
「想想別人可能會問的問題」
這本《自主學習》原本目的是為了增進學習效率設計,不過裡面的「十大魔法關鍵句」,正如書中針對職場、學校、家庭情境應用示範,都能有效讓大腦升級,而我也比對一下書中與自已原本使用的問句,萬變不離其中的融會貫通,相信以後更能「得心應口」。
還記得小時候帶孩子,常被別人說我的教養方式是「找孩子麻煩」,幹嘛問那麼多問題,然而今天有了回報的證據。學校請各班拍攝教師節祝福影片,孩子為了不想在課堂上大家意興闌珊不知從何討論,於是思考後在家做了一張簡單的企劃表,隔天在一堂表演藝術課裡,就讓全班達成共識並完成影片拍攝。
她因思考而採取行動,無形中成為主動積極的人,完成目標後獲得成就感,這就是累積成功的經驗。
一個問句能像一隻蝴蝶,引發這麼多的連鎖反應,你難道不想試試看嗎?